close

1_EZSL3bslUCq7WuvcE8zo5w.jpeg

教學演示結束的夜晚,心情格外的平靜與混亂。

這股矛盾讓我不停思考著踏上這條路之前的初衷,

與一步一步深入教育現場後的觀察,之間有著多大的鴻溝。

四年前因為一群嘉義的孩子,用生命感動了我,讓我毅然決然踏上教育的路。

他們在我們離去的計程車後頭,騎著腳踏車追逐的身影,

是我至今仍無法抹滅的記憶與一直以來的動力。原來生命可以影響生命啊。

一次又一次磨練自己的教學與精進自己能力的同時,眼界開得越廣,看到的問題也越多。

面對那些一層又一層抽絲剝繭不完的學生的問題,我卻沒有足夠心力去解決,曾經非常、非常無助過。

 

人們都笑老師是撲火的飛蛾,明知道有那麼多做不來、無法改變的事卻還是在嘗試,

當然也有部分的人選擇不嘗試與漠視。

改變或許不能在你與他相處的時光中兌現,但卻能在將來看不到的某天浮現。

為著這一點點的希望,我們願意相信、願意堅持,一路上也逐漸能看開「付出會沒有回報」的道理。

 

教學演示的結束是這次實習的中繼點,也讓我去思考這些日子以來在教育現場看到的問題。

學校就是建構社會的基本雛形,教室內形形色色的老師、學生,各有各的背景與故事,

我們在學校不只學習知識,也學習如何「生活」。

在知識的傳遞之餘,我們還能提供孩子什麼樣的技能培養?

究竟是面對社會的職涯規劃,還是面對生活時的應變能力?

在學校時就開始貼的標籤,是否應該由我們一一撕下?

如果你認為現今社會就有很多既定印象,是否應該想想這些印象通常由何處深根培養?

我認為這些思考勝過於任何學科的表現,也比任何事都還要迫切。

1_J4qPQ0h1WnARmRxSC6HBTg.jpeg

班上有個名叫小棣的孩子,他聰明、成績優異,但他卻無法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。

時常與別人起衝突並做出肢體反擊的他是老師眼中頭疼的對象,

情緒容易失控、被激怒的他也是全班感冒的對象。

 

他總嚷著:「沒朋友就沒朋友吧」一副不在乎、屌兒郎噹地回應老師,

科任課總是拖拖拉拉、意興闌珊的最後才走出教室,脫序的行為讓導師很無能為力。

 

某天,小棣又因為同學說自己閒話而動怒,打掃時間拿著掃把想要報復對方,

掃把戳到同學的手肘而鬧到老師的辦公桌前對峙。

小棣覺得,對方嘲笑自己、科任老師又沒有做出適當的解決,

自己受的委屈該往哪裡吐?於是他便動用私刑「教訓」同學。

 

班導師一開始努力澄清狀況,希望小棣可以明白以牙還牙並非明智之舉,

何況已經傷及對方身體,並非自己覺得不公平就可以私自用刑。

但站在小棣的立場,在他這樣的年紀,又在氣頭上,實在很難去同理對方。

在覺得自己已受絕對傷害的前提下,要怎麼去讓他同理其實自己的行為也是有錯?

適逢放學,最後事件的解決草率地以悔過書作結,

但在孩子心裡這樣的疙瘩已然存在,日積月累之下會成為什麼樣的結,我們不得而知。

1_2PJbifHvbh7RMR5w-pFsxg.jpeg

教育現場的故事每天都在翻篇,如何在適當的時機做適當的處理,挑戰著每位老師。

老師在教學現場裡的兩難,究竟是要為著孩子,還是要尊重每位家長的堅持?

世俗定義的好老師,就真的是好老師?

我認為在國小,比起教學,培養及塑造孩子的人格養成格外重要。

然而在現行體制之下,我們卻迫於學科的壓力不得不先以課業為主軸,好學生以成績來定義,好老師亦是。

 

我們到底要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?怎樣的行為是偏差?

在教室裡看到太多社會的縮影,孩子們的個性在團體生活裡被放大,而當我們看見問題時,該怎麼解決?

我們解決的方式是有效的嗎?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裡,這些問題不停旋繞在腦海,卻始終繞不出胡同。

並不是每一位孩子的改變都能立即見效,但老師卻不能因為看不見成效而將問題視而不見。

每分每秒的付出,並不為什麼,只願每一次無怨無悔地嘗試,

能在某位學生的心上留下什麼,等待時間在他的生命軸上慢慢開展。

arrow
arrow

    意雯問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