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ASC_9870.jpg

【半農生活坊】

相信大自然是最好的醫生,在城市裡淤積的文明病,在走入自然的那一刻,都可以被療癒。

我們致力於體驗農村生活,在與社區深入了解的過程裡,能解決問題並促進農產業發展。

 

清晨的露珠還在葉片上步行,一行人便洗漱起床,準備上山到茶園採茶。

社區裡數十年的採茶好手--莊米妹老師及謝里長早已揹著雷公在山上等著我們。

彆扭的戴上斗笠,將水壺裝滿,夏日早晨八點的太陽已經毒辣,站在狹窄的田埂間,聽著如何採茶。

我們製作的茶選用的茶菁為台茶12號金萱與台茶17號的白鷺,茶菁的形狀為一心兩葉。

里長說,採茶腰要彎,扳手的姿勢要對,不然會弄壞茶菁。

採好的茶葉不能接受太長時間日曬,必須迅速收集在雷公裡,拿到樹下靜置。

ASC_7080.jpg

一行人在烈日底下彎著腰採茶,有時候總是疲憊又無聊,里長教我們唱客家山歌,

歌聲高亢深遠,感覺要打到對面的山頭似的。

採茶時要由下往上仔細檢查茶樹的每個細節,漏掉茶菁就可惜了。

站在茶樹中間仔細翻找,來來回回的按摩腰部,里長笑著說這是農夫的工作禪。

ASC_7310.jpg

不需要花大把的時間與金錢,工作融入生活,一樣有健康的身體。

收集好足夠的茶菁之後,就要進入製茶的階段。

第一個步驟極為靜置,將茶菁鋪平在竹篩上,在陰涼的地方靜放,讓茶葉慢慢發酵。

靜置一段時間後,便拿到外頭日曬萎凋

萎凋的過程裡要時時注意當時天氣的溫度及濕度,下午的陽光十分毒辣,不到五分鐘便要將茶葉拿回靜置。

*茶菁曝曬太久,會有燒焦的風險。

我們製作的是白茶,如果是紅茶的話,比白茶多了揉捻的動作,就不需要這麼小心靜置與等待萎凋。

ASC_7107.jpg

靜置一小時、萎凋五分鐘,整個下午都在重複一樣的動作,

但也每一次都能看到茶葉的變化,慢慢萎縮的茶菁在這樣的過程裡緩緩發酵

靠近一瞧,瞬間聞到茶葉的清香,裡頭還混著一點陽光的味道。

ASC_7115.jpg

在等待萎凋的過程裡,製茶大師--黃老師為我們介紹他的珍藏老茶

黃老師為我們泡茶,介紹如何品茶,那又是另一種境界了呀。

原本要做兩款不同茶菁的白茶,但卻在我們來回萎凋的過程裡混淆了茶葉,

分布青哪個是金萱、哪個是白鷺的情況下,只好摸摸頭決定做混茶吧。

 

下午五、六點的陽光最輕柔和煦,製茶大師讓我們把茶葉多曬久一點,我們便跟著茶葉席地而坐的吸曬。

每一次日光萎凋,都深怕強風把茶葉吹走,短短五分鐘的時間,好希望有一個大藩籬,幫我擋風呀。

ASC_7310.jpg

傍晚開始,進行到製茶的下一個階段--浪青

此刻終於可以用手觸碰茶葉,才發現日曬多時的茶葉已變得乾燥許多

也因此更是得小心對待,以免一個不小心就把茶葉捏碎。

浪青總共分為3、6、9回

一樣必須視察葉情況做調整,浪青的動作是幫助茶葉甦醒在發酵

浪青一次,一樣需要一小時靜置等待發酵,浪完青的茶葉有別於先前的青草香,接近茶葉的味道。

當我們浪完最後一次青,已經是晚上九點,我們毅然讓茶葉靜置到隔天清晨。

從早上八點到晚上九點,每一個步驟都不得馬虎,就算有每小時的靜置等待,也要時時注意茶葉的狀態。

*真正製茶時段是需要48-72小時,由於課程時間有限,

我們濃縮了時間,嘗試利用36小時,能否做出一款好白茶。

ASC_7446.jpg

第二天早上,不到七點,我們便心急如焚的上山觀看茶葉。

深怕過了一個晚上,又深深沉睡的茶葉們有什麼異樣,一抵達山上,便把茶葉又拿出去萎凋。

在烘焙之前,必須確保竹篩上的每個茶菁都萎凋完全,

如果不均勻,製作好的茶葉味道會不平衡呀。

兩次日光萎凋後,又進行一次浪青,做茶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,沒有固定的步驟。

最後,我們將茶葉倒入培籠裡烘焙,用75度火烘2小時,再用80度的火烘2小時。

烘焙的過程裡要記得將下層茶葉與下層茶葉互相翻攪,以免下方受熱過多而燒焦。

ASC_7621.jpg

看到烘焙好的茶葉之時,內心有著不明所以的劇烈悸動。

混在暗綠色茶葉中的白毫,躺臥在一片黑色哩,顯得更難能可貴。

烘焙好的茶葉輕輕用手一捏,便能脆化,這樣的茶葉泡在水裡會是什麼味道呢,真讓人好奇。

黃老師早在昨天就先讓我們品嘗這款白茶的滋味,喝起來甘甜不澀,啜飲的過程裡只覺得幸福。

 

製茶,原來是那麼費心費力的一門學問,在等待的過程裡,悟出了太多人生哲理。

為了讓他適當發酵、萎縮、不被風吹走,我們一行人終於在開始採摘的36小時後,

完成了這一款茶。

手工製茶的慢與柔,和機器大量採摘的快速與粗魯形成極大的對比,

捧在手裡的手工茶,稀少又可貴,那也是在機械化的現代社會裡,難得的寶藏吧。

arrow
arrow

    意雯問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